查看原文
其他

这种产品不死才怪

吴主任 吴主任 2020-08-23

图:Paul Gauguin

7月16日晚,央视315对趣头条多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,央视记者调查发现,趣头条平台存在很多虚假宣传疗效的违法违规广告。


央视曝光与否跟我一直以来对该产品的厌恶没啥关系。当然,就趣头条的模式,饥不择食,杀鸡取卵一丁点也不意外。

趣头条2016年6月正式上线,仅仅2年时间,趣头条APP的累计装机量已达1.8亿,月活用户超6000万。后来据说在B轮腾讯还投了2个亿。

2018年9月14日,趣头条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交易所,并创造了纳斯达克中概股两年零三个月的最快上市记录,在一个多月前,这项记录的保持者还是拼多多。

这火箭一样的速度,让业内震惊。很快就出现了什么惠头条,这头条那头条的许许多多的产品。就在趣头条横空出世的头两年,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们要么悔恨没早一点发现如此潜力股,以至于跟进的时候它已经不便宜了,要么就是看下属的眼神都变了:整天跟我说“今日头条”早就把新闻资讯类产品的格局定下来了,为什么人家“趣头条”却如此凶猛?

这个行业的整体操守并没有你想象得那样高。

趣头条刚引起业内注意时我就下载试用了。说来也不神奇,就是烧钱买用户。注册一个给点钱,邀请一个用户给点,在线看文章时长足够还能给点。还把类似传销的模式包装成“收徒”的说法,下线越多自己也就挣越多。随便扫两眼就知道,本质上就是个刺激用户增长的游戏,跟资讯内容几乎无关,内容垃圾与否根本不重要。你换个角度想,信息流的产品打底的那些内容源反正都差不多,哪里刷不是刷,趣头条还给金钱奖励呢。

所以下沉得很快,因为这个模式特别适合个人时间便宜的群体,不刷趣头条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。一开始甜头是有的,否则不会如此迅速,但很快人们就发现,几乎就是耍猴模式,就连一开始那些时间不值钱的人都觉得不值得。

并且信息流产品当然有产品上的好坏之分。虽然都声称自己有算法,以为刷一刷换一批内容就是算法了。差别可不就是在算法上吗?另外尽管也都是接入外部内容,真正形成竞争力的是内容的积累,这需要时间。

但根本的原因是,人们一开始怎么被引诱过来刷新闻攒点毛钱,后面这批人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抛弃这个产品。

买用户和流量所需要的巨大支出意味着要快速上广告,而破纪录的速度上市的副作用是,就得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,一切数据公开透明。这种压力很可能彻底改变长远的策略。

为什么要着急上市?也许是这模式现金流撑不住了,又或者前期的创始团队和投资人着急圈钱走人。不知道。但哪个原因似乎都是一脚踏进鬼门关。如果是前者,说明模式不成立,在今日头条和门户新闻app的格局下,成本高昂,只不过烧出一时的火热,引冤大头(包括腾讯)入场续命也撑不住。如果是后者,那就是一开始就没想做什么长远规划,一锤子买卖,赶紧找接盘侠套现走人。

我现在分析当然显得非常马后炮。存在很多理论上的可能,比如如果资本市场依然像七年前那般癫狂,趣头条说不定也能融到足够多的钱,利用高昂的流量做点别的,成功转型了呢。虽然马后炮,并且也可能在未来被打脸,但我个人的判断,趣头条这个产品是没有希望的。

我一直有个固执的偏见,人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,而不是让机器信息流给你推荐。很多上了年纪的人,从前连电脑都没摸过,直接跳过PC时代,他们对智能手机依然陌生,所以类头条信息流的喂养方式提供了一种安全感,就像过去看报纸一样,给什么看什么。

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尽管并非畅所欲言,但各种报纸期刊还是有其明显风格,实际上当时人就是在做自主选择,很多期刊都有其明显的定位和气质,订阅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。后来门户时代,大量的频道细分和编辑,门户之间无论是首页的内容推荐还是各自的独家栏目都各有特色。这种编辑策划和推送的内容可以类比为整个门户是一大摞的公众号。这里当然难免有编辑的主观倾向,但这里同样有平台在内容上因为更专业,所以有一些坚持和责任。

今日头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。在流量面前,仅存的在内容上的一丝坚持都土崩瓦解,算法成了时代最前沿的最先进的信息提供方式。听起来也颇为中立,编辑和门户总有自己的偏好和倾向,机器就不会。都声称“最懂你”,积累的个人行为越多,机器越知道你的喜好。实际上不过是密密麻麻的搜索数据的互通和简单粗暴的标签打点,今天的所有人工智能离真正意义上的“懂你”差太远了。打个比方,“我喜欢读人文、经济、历史类的文章,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大类里的内容我都喜欢?显然不是,别说文章了,市面上这些领域我看愿意看的没几本,算法永远猜不到我到底喜欢什么。还有人每天的心情也会变化,我现在想看什么,谁能知道?


今天上亿的人在手机上阅读,看书这样耗费时间和注意力的行为变得十分奢侈,但我想人总还是无法彻底离开文字阅读的。跟一些主流意见相反,我认为要适应这个时代,抱怨毫无用处,若有追求,就得直面现实,现实就是比纸媒时代挑战更大,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得尽可能地征服稀缺的注意力当然,这是对有追求的作者而言。纸媒时代有创作能力的人搞不过“短、平、快”垂头丧气,又或者干脆直接就加入这个趋势,怎么刺激眼球怎么来。开阔眼界,打开思路早已经跟阅读无关这就是可能“去编辑化”的信息流产品的现状人们得到的一爽到底,你喜欢吃大便就给你喂大便的大满足。


因为这种机制,因为流量为王(而根本不去研究流量的价值差异)导致了标题党和关键词的泛滥成灾,一屏一共就那么点位置,平台的自媒体都在钻研怎么在首页被用户刷到,而平台本身也“对症下药”(没有任何资讯信息流产品没有人工干预)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,无非热点,猎奇,颠覆,煽情……还有个问题,人被信息喂养习惯了,就更懒了,永远地被封闭在算法给予的信息圈子里。当然了,仅仅是自主订阅也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,微信订阅号可能也在摸索,动作越来越多,但效果还得再看看。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吧,在微信公众号那些订阅号里藏着“至道学宫”和“洞见”又或者“占豪”的人,有一个算一个……算了,开心最重要。


无论是第三方的还是手机厂商自带的浏览器,今天任何流量巨大但不知道如何利用的页面,全部都是资讯内容的信息流了,为了不浪费流量,为了让用户更多停留,为了插入更多的广告。穷途末路的百度app首页,从其产品形态上看,早就变成一个新闻客户端产品了,核心的搜索业务好像只是顺便放顶部。


非常理解各公司要创收,流量珍贵。但长远看,饮鸩止渴。

狗皮膏药一样四处都是资讯信息量的结果是,所有类头条的资讯信息量产品都迟早走向灭亡。没有一家可以拥有核心的竞争力,因为没有任何一家有独特的产品思路,主要是内容定位。实际的情况更恶心一些,无论你刷哪家产品,整个打底的内容都是差不多内容的抓取和分发。

趣头条的迅速崛起和更迅速的下滑都是有合理逻辑的。类似的产品在未来都会相继死去,因为它们没有活下去的正当逻辑。当然或者还需要更久的时间,毕竟那些完全丧失了自主订阅和搜索能力的人占比较高。这类流量背后的人群和价值将逐渐清晰,被更多人尤其的广告客户们知晓。趣头条站内的广告会被“315”曝光其实也就不奇怪了,什么用户在用他们的产品,趣头条心里明镜似的,输送的都是私人订制的镰刀,自然就有了来路不明的,与虚假诈骗打擦边球的广告。

当然了,包括趣头条在内的类头条产品毕竟没有强制谁一定得用,他们敏锐地利用了人性的一些弱点,快速获得了流量是本事。不喜欢归不喜欢,不用就是了。说到底都是个人选择,所以重要的依然是自己的生活。


对每个人来说,去用这类产品几乎等于是一种自我放弃,浪费了时代给予的巨大机会。互联网提供了如此广阔的世界和海量丰富的好内容,本该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最好的工具。但凡有一丁点自我追求的人,对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点可能性的期盼,都应该学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订阅,学会主动去搜索学习,拒绝所有类头条产品。


以上纯个人偏见。喜欢刷的继续刷起来,谁的意见都不好使,你自己开心就好。


上篇:深圳房产新政

推荐:如果非要从贵州坠湖司机身上汲取什么教训




关注我,在后台回复【教育】
给你一些教育相关文章汇总

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